5月30日至31日,央视一套《晚间新闻》、央视新闻频道《新闻直播间》《东方时空》等栏目,多时段持续对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以强大“算力”护航“三夏”生产进行专题报道。数字赋能让“夏收夏种”更加从容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“算力”新动能。以下为报道内容。
07:39
三夏时节,是抢收抢种关键期。
记者在粮食主产区江苏采访发现,
现在夏收夏种,农时还是要抢,
但抢的方式却有了新的变化。
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:
这里是江苏常州金坛的倪巷村,大家可以看到“麦稻同框”的生产场景。一边是正在抓紧收获的金色麦田,而这边是孕育希望的绿色稻田。机械化和大数据的运用,为农民的“双抢”节约了宝贵的时间。
正在地头忙活的这位农机服务队女队长名叫盛国琴,是金坛有名的收割机经纪人。在她随身背的包里记者发现,除了记账本、卷尺,还有这个小小的对讲机。
江苏常州金坛倪巷村农机服务队队长 盛国琴:
要是频率正常可以呼唤二十台,只要有农田的地方都有收割机。
今天在地头上同时忙活的有七台收割机,每台收割机一天就可以作业上百亩,眼前这3400亩地的麦子,不出一周时间就可以收获完毕。接下来的三五天就可以移栽秧苗,整个“抢收抢种”的时间压缩了一半。
直达田间地头
大数据精准匹配资源
种粮大户贺美华的底气,
不仅来自农田里机械化率的不断提升,
还有赖于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。
在她的家门口和地头上,正在建设“生长”出一批“为农服务中心”。江苏省供销社整合到村到户的700多个乡村网点资源,集中建设352个为农服务中心。眼前这个常州金坛“苏合农服”中心就能辐射周边十多个村子,大数据精准匹配资源,农事服务的一刻钟就能到田间地头。
江苏常州金坛倪巷村种粮大户 贺美华:
信息时代科技种田,给我们做后盾。种地不像以前了,你看我穿一个小白鞋,穿一个时尚的牛仔裤,主打一个美美的。
江苏省供销社苏合农服常州负责人 魏圣富:
发挥一张网的作用,利用大数据分析,匹配各项农户所需的服务,为农户提供飞防服务、收割机服务、烘干仓储服务。
科技与农业碰撞
精细化背后是算力的提升
在采访中,我们发现,江苏麦田里的新变化和“一张网”息息相关,这张网其实就是江苏的数字农业平台。平台是通过哪些新手段和新技术为种粮农民提供服务的呢?效果又如何?一起来看看!
“江苏供销苏合农服数字农业平台”落户在南京雨花台区,这里是南京的CBD核心地带,不仅汇集了众多商业、科技的高端人才和新型业态,更是高校、科研院所云集的智慧谷。
在这里,科技与农业碰撞出新的火花。数字农业平台驾驶舱,就是江苏省供销社和南京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诞生的诸多成果之一。
江苏供销苏合农服数字农业平台产学研联盟 陶涛:
南京农业大学负责产前的技术研发,我们负责产后的技术应用。通过技术集成和产业集成,我们帮助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准确预测。
准确预测到底靠的是什么?发挥了那些作用?记者在这个大屏里找到了答案:通过田间摄像头我们可以看到,倪巷村的抢收抢种正在火热进行。田间传感器和气象站实时监测的数据汇集到数字大屏的驾驶舱,依靠“算力”,形成数字决策方案,不断发出农事服务的提醒。
江苏供销苏合农服数字农业平台负责人 孙振中:
倪巷村,我们准确预测到它下一个小时下雨,我们这一个小时内把时间用足,收了有一千亩地。一千亩地意味着五百吨粮食颗粒归仓,靠什么来支撑这个事情呢?就是社会化服务的专业越来越精细化。
精细化背后依靠的是“算力”的不断提升。在数字大屏上,我们能看到每块田都有了一套量身定制的“数字身份证”。田块实行网格化管理,种植品种、地块大小、灌溉条件等各种关键信息逐一采集后,形成数字档案,这就为田间“算力”搭建了数字底座。
江苏供销苏合农服数字农业平台产学研联盟 陶涛:
通过“算力”建立了模型进行大数据分析,通过千里眼的传感器、空中侦察兵、近地面遥感飞行器和远程的卫星监测,准确判断小麦的成熟度,预测收割时间。合理把握水分和调配农机,提高小麦收割的质量和效率。
神机妙“算”的服务包
在“算力大脑”的指挥下,
农民干活能不能实现神机妙“算”呢?
在这块数字大屏上,记者又有了新发现。
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:
小麦的生长过程长达180天,每一天它都有自己专属的服务包。在水稻生长期,又会有新的服务包。
江苏供销苏合农服数字农业平台产学研联盟 陶涛:
什么时候种、打什么药、什么时候打药、施什么肥、什么时候施肥、最后什么时候收割,这样农民心中有数。
专有定制的“种植服务包”让农民心中有数,倪巷村的小麦长势和收成就是最好的答案。
江苏省供销社苏合农服常州负责人 魏圣富:
麦子丰收在望,长势非常好。我们就觉得它像学校的优等生一样,老师特别喜欢,家长更喜欢。产量好、品质好,卖相也好。
算力新空间
补齐社会化服务短板
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,在接下来的夏收夏管关键期,江苏主产区将要面对多轮台风、降雨的考验。尤其是小麦收割后,晾晒烘干是产后整理的短板,而这也是田间“算力”未来发展的新空间。
江苏供销苏合农服数字农业平台负责人 孙振中:
这是我们的烘干能力,整个供销系统一天有一万多吨的烘干能力。在江苏,收割的时候老下雨,一旦不及时烘干,整个生长季的劳动就白费了。
眼下,江苏正在大力推动粮食烘干机械化,进一步加大节粮减损投入力度。力争到2025年,全省粮食烘干中心数量7200个左右,产地烘干能力达到92%以上。依托“算力”支撑,“十四五”期间,江苏省供销社在重点村建设“共享”烘干中心,并科学设置和建设烘前仓、烘后仓、烘干塔和烘干厂区房等。有了社会化服务组织“打头阵”,更多种粮大户也投资建设小微烘干中心。
江苏常州金坛倪巷村村民 倪福平:
每年光是说在周边地区的所有的麦子割下来,到这里烘干,光是麦机烘干最起码四千万斤。
江苏省供销社主任 张建军:
以前靠人算,现在靠算力,现代农业“耕、种、管、收、储、销、服”全方位数字化管控,最后都落到“服”字上,用算力这个核心生产力,把以产定销变成以销定产,促进农产品向优、向绿、向新。
来源:央视新闻、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